給還是學生的您:
當過學生,才知道學生的苦;出過社會,才知道世俗的悶。
小時候常常被灌輸念好書、做好事,絕不可以像誰.誰.誰...一樣,毫無出息;你要像誰.誰.誰...一樣,他有多好,她有多棒...,而這些價值觀慢慢在心中建立,也為了贏得這些只比我們早出生了幾十年的「長輩」們的賞識,在小小孩時代能夠求得安穩。也因為這樣,我養成有許多必須要做的事情和絕對不能做的事情,苦著讀書、苦著被約束,壓抑著內心深處真正的聲音...。這是18歲以前還是學生的我。
18歲以後還是學生的我,突然變得自由,很多事情可以開始自己做主,此時真的是黃金時間,一定要把持住自我,畢竟可以跟著朋友們到處遊山玩水、開闊視野,但不要勿入歧途。也許您會像我一樣開始打工賺取生活費,或是擁有父母的經濟支持並不需要顧慮金錢,無論哪一種方式,專注在您選擇的專業上專研下去,這個時間能夠學習到深層的技術,您18歲以前所學到的知識只是個基礎,這些基礎坦白說無法直接在社會上使用,只能當作是您的養分,在這基礎上成長茁壯。
出社會後,您的家庭會不知不覺把焦點從您學習的成果轉移到薪水上,反而不過問您在工作上學習到什麼新技能,這是世俗的悶。
所以,現在要考考您的判斷能力喲!
請問「您出社會後,您的考量會是什麼?」
無論您的考量是什麼,接下來我要談的東西是您必須要具備的能力。
一、擁有溝通能力
您有想過什麼是「溝通」嗎?那麼「有效溝通」與「無效溝通」呢?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 溝通
溝通的過程主要是資訊發送者把思想內的資訊內容以可交換或共同認可的表示方式編碼,以某個渠道來傳遞。資訊接收者獲得資訊後,便進行解碼,轉換成內在的資訊。共有五個步驟:
1.思想
2.轉化共同認可的編碼
3.某個通道來傳遞,使資訊接收者獲得資訊
4.進行解碼
5.轉換成內在資訊
有趣的事情來了!我將利用這5個步驟解釋我所觀察到的細節。
某天晚上,來台北工作不久後,我與女朋友吃完晚餐悠閒地走在馬路散步著,走著走著遇到一位黃皮膚,細皮嫩肉,身高略矮於我的日本人,我稱他為A先生。
A先生說著生澀的中文向我們問路「某某路要如何走?」
我不熟悉這裡的地理環境,轉頭與女友互看了一眼,女友慢慢地述說「向這個方向往前走,看到一個閃黃燈後,過這一個閃黃燈繼續往前走,抵達下一個紅綠燈的那個路口,就是某某路了」。
正當A先生道謝時,我隨口問了一句「您是要住宿嗎?」,A先生不慌不忙沉著地回了一句「什麼是住宿?」,當下與女友互看一眼還來不急解釋,而A先生道謝後就緩緩離開。
上述的經歷,用上述五個步驟解釋:
1. 我想要確認A先生是不是要去那邊「住宿」這就是所謂的「無效溝通」。步驟1與步驟5的意義不一樣,導致雙方認知衝突;相反的,「有效溝通」表示步驟1和步驟5的意思相同,雙方認知一致。
2. 中文
3. 聲音
4. A先生聽到我問的問題,確實接收到「住宿」這個中文
5. A先生無法把「住宿」轉成內在資訊,亦即不瞭解這個詞。
使用這個情境解釋一下維基百科的定義,也許不全面,但我喜歡這樣的解釋方式。當下只閃過一個念頭「要如何讓他理解」!不認為A先生的中文很爛。
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學子們,您已經擁有一項強勢的語言「中文」,而在台灣說中文是很正常的事情。生活中您總是會碰到新的、未知的事物,但身邊的人會努力使用「中文」讓你理解其中的意思,也許他們只會說「吼~您這個也不懂!」,但從來不會說「您的中文很爛耶!」,那麼當您使用英文說話或寫作時,為什麼要常常說「我的英文很爛耶!」?「英文」只不過是世界上共同認可的「編碼」,當您使用「英文」時,目的是要「有效的溝通」,如果使用中文無法溝通,那麼您就必須要學習另一套「共同認可的編碼」去做有效溝通罷了!你使用什麼語言,Who cares!
二、擁有自學能力
台灣的老師真的非常優秀,會把畢生已知的知識傳授給您,前提是您學得起來的話(>///<)。但出社會後卻不是這個樣子,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工作必須處理。
當某某某處理分內的事情後,您想說總算看到某某某有空檔了,快點去請教一下問題,但他/她不一定想花這個時間為您解惑,因為工作累了,想偷閒一下。所以,出社會後不要想著有人會來教您!
求學過程中,國小6年、國中3年、高中職3年加一加少說12年的時間都在學習,如果您又讀到大學、研究所或博士,時間可說是快佔了人生的四分之一。您花了這麼久的時間在學習,學習的方法應該寥落指掌才對!運用這些方法,開始自學新的事物吧!古人云:富不學,富不長; 窮不學,窮不盡!無論您現在在哪一個階段,都是要「學」。
你問我要怎麼學習新事物?
1.您怎麼知道現在快要下雨了?
2.您怎麼知道下星期的天氣狀況?
第1類:您會抬頭看天空(觀察),依照之前下雨的狀況,天空都是烏雲(經驗法則)。這類大多是技術類型,如烹飪。
第2類:您也許會看電視新聞或到中央氣象局網站獲得一周天氣預報(閱讀專家分享的事物)。這類大多是知識、訊息,如菜餚配方。
什麼?!這樣還是很模糊!那你該「自學」了!
三、擁有開闊的視野
故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是有道理的。並不是真的叫你每年都出國去玩,或是放假就往外跑的意思喲!而是書中都是別人的故事、別人的研究成果,就算你讀的再多,講出來的話語也是毫無情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行萬里路」我認為是您要把讀過的書自己操作過一遍,或是與書中的主角見面,或是旅行到書中提及的地方,用自己的眼睛、腦袋或身體去驗證書中所說的人、事、時、地、物所言是否正確,打開眼睛去觀察這世界的變化。
「碰到一個問題,你可以從不同地區、社會、時代、學科背景出發,得到一幅恢弘細緻的多維全景圖」。對於開闊的視野,也許這樣解釋是不錯的。
1.三觀層面:對不同價值觀的包容認可。簡言之,享受過最好的,也體會過最差的,這讓你擁有極其廣闊的視野和一顆無比強大的內心。而這需要學識淵博,遊歷四海,交良師益友,思不解之惑,悟人生之道,當我們破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想必就能達成「視野廣闊」成就,擁有看待事物和思考世界的多維度全景視野,成為一個豐富有趣的人。
"成功"與"不成功"都是一種好的活法。不盲目崇拜,也不惡意貶損,不求全責備,也不肆意放縱。
2.思維層面:對不同思維模式的自如切換。
可以順著看,也可以倒著看;可以橫著看,也可以縱著看。可以發散出去,也可以歸納回來,可以聯想演繹,也可以提煉總結。可以順著時間摸索,也可以剖開切面細看。可以腦洞大開節操掉盡,也可以嚴謹專業端莊大氣。
3.知識/技能/眼界層面:對不同學科專業與社會文化的廣泛領略。
當您站在一堵古城牆時,會追憶它的前世今生,從歷史中回顧當地社會文化的變遷,您會思考它佇立風雨中千萬年不倒的原因,從牆體理化、力學結構、地形植被等角度無限延展,您也可能會突然想到跟羅馬角鬥場的弧形設計是否有一些關聯。
當您畢業面臨國內經濟下滑,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時,您會自然而然地對比國外情況,從西方國家的經濟週期中發現點什麼,當您研究城市貧困問題時,會自然而然想到歐美日韓亞非拉的經典案例和現實情況。
當你無聊乏味時,可以不糾結不煩躁,可以沉浸在冥想世界中自我解乏,也可以從繪畫,音樂,寫作,運動中自娛自樂釋放能量,對人文藝術體育都能有所涉獵,一個人也可以充分享受寧靜而非沉悶。。
沒規劃的人生叫拚圖, 有規劃的人生叫藍圖!
沒目標的人生叫流浪, 有目標的人生叫啟航!